歷史沿革:
羅江歷史悠久,建縣1700多年,是蜀都門戶、調元故里、三國勝地、詩歌之鄉。羅江是先作為江河名而見于隋朝,作為縣名則始于唐朝。東漢為涪縣地,置萬安驛。西晉時期設置萬安縣于梓潼水尾萬安故城,南朝梁更名潺亭縣,北朝西魏恢復萬安縣。唐天寶元年(742年)改名羅江縣,清順治十六年(1659年),羅江并入德陽縣。雍正七年(1729年)復置羅江縣。乾隆三十四年(1769年)羅江縣再次裁撤并入綿州,并移州治于此。嘉慶七年(1802年)又恢復羅江縣。1959年,羅江縣并入德陽縣,將所轄的河清、寶林兩個鄉劃給安縣(現綿陽市安州區),其余鄉鎮均并入德陽縣。
1983年8月18日德陽建市,德陽縣隸屬。1984年9月12日,撤銷德陽縣設立德陽市市中區,為縣級市轄區。
1996年8月3日,國務院(國函[1996]63號)批準同意撤銷德陽市市中區,設立旌陽區和羅江縣。羅江縣轄原市中區的羅江、略坪、金山、鄢家、蟠龍、德安、新盛、慧覺、御營、文星10個鎮,大井、廣福、回龍、白馬關4個鄉,縣政府駐羅江鎮。同年12月10日,羅江縣正式掛牌建縣。
1996年,由羅江鎮析出萬安鄉。轄10鎮5鄉。
2000年,羅江縣轄14個鎮、1個鄉:羅江鎮、鄢家鎮、金山鎮、略坪鎮、御營鎮、慧覺鎮、文星鎮、新盛鎮、蟠龍鎮、德安鎮、回龍鎮、大井鎮、廣富鎮、白馬關鎮、萬安鄉。
2006年4月17日,省政府(川府民政[2006]14號)批復同意羅江縣鄉鎮行政區劃建制由原來的14個鎮、1個鄉調整為10個鎮:萬安鎮、鄢家鎮、金山鎮、略坪鎮、御營鎮、慧覺鎮、調元鎮、新盛鎮、蟠龍鎮、白馬關鎮。
2017年7月18日,國務院下發《關于同意四川省調整德陽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》,同意撤銷羅江縣,設立德陽市羅江區,以原羅江縣的行政區域為羅江區的行政區域,羅江區人民政府駐萬安鎮景樂北路88號。
2019年11月8日,省政府批復同意德陽市調整羅江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,鄉鎮行政區劃建制由原來的10個鎮調整為7個鎮:萬安鎮、鄢家鎮、金山鎮、略坪鎮、調元鎮、新盛鎮、白馬關鎮。
歷史文化:
羅江是成都北部門戶,金牛古驛道白馬關是入川的最后一道屏障,史稱“三國險阻之區,兩川咽喉之地”,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,紀念三國時期蜀漢軍師龐統的祠墓座落在羅江。羅江是清代才子、川菜川劇之父李調元的故里,李氏“一門四進士,叔侄三翰林”至今傳為佳話。詩歌文化源遠流長,早在晉代就出現了書寫羅江的《古巴歌》,每兩年舉辦1次詩歌節。